头条新闻!强对流天气频发:专家解读成因与特点

博主:admin admin 2024-06-29 18:27:22 225 0条评论

强对流天气频发:专家解读成因与特点

近期,我国多地遭遇强对流天气袭击,带来雷暴、大风、冰雹等灾害,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。强对流天气为何频发?有何特点?未来该如何防范?针对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气象专家进行解读。

强对流天气频发的原因

专家指出,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大气不稳定性密切相关。当大气中存在上升气流和冷暖空气强烈对峙等条件时,就容易引发强对流天气。

具体来看,近期强对流天气频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
  • 大气不稳定性强:近期,地面暖湿空气活跃,高空冷空气南下,导致大气不稳定性增强,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  • 地形因素影响:我国地形复杂,山川丘陵地区容易形成辐合抬升,加剧大气不稳定性,诱发强对流天气。
  • 天气系统配合:近期,一些台风、冷涡等天气系统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,也加剧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。

强对流天气的特点

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、强度大、破坏力强等特点,往往伴随雷电、冰雹、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现象。

  • 突发性强:强对流天气往往在短时间内形成,预报难度大,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  • 强度大:强对流天气的风力、降水量、冰雹直径等指标往往达到或超过强对流天气的标准,造成严重破坏。
  • 破坏力强: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雷击、大风、冰雹等灾害,可能造成房屋倒塌、农田受灾、交通中断、电力中断等严重后果。

如何防范强对流天气

面对强对流天气的威胁,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,做好防范措施。

  •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:及时了解最新天气预警信息,关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,做好防范准备。
  • 躲避危险场所:在雷雨天气时,应尽量躲入室内,远离窗户、树木等危险场所,避免雷击。
  • 加强安全防护:出门时要注意防风防雹,加固临时搭建物,收好室外物品,确保车辆安全。
  • 做好应急准备:准备好应急照明、通讯、食品、药品等物资,以备不时之需。

专家提醒,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、强度大等特点,公众应提高防范意识,加强安全防范,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。

大模型热度依旧,落地应用仍需破局:周鸿祎谈人工智能发展新挑战

北京讯,6月6日,360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在360AI新品发布会暨开发者沟通会上表示,自去年大模型技术发布以来,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在落地应用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,离用户还比较远。

周鸿祎指出,大模型技术拥有强大的学习和处理能力,能够在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果。然而,大模型的应用场景仍然比较局限,主要集中在科研和开发领域,尚未真正走进大众生活。

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几点:

  • **大模型的训练和使用成本高昂。**大模型需要大量的算力和数据进行训练,这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。
  • **大模型的易用性和可解释性差。**大模型的内部结构复杂,普通人难以理解和使用,也无法解释其做出决策的依据。
  • **大模型存在伦理问题。**大模型可能会被用于恶意目的,例如制造虚假信息或操纵舆论。

针对这些挑战,周鸿祎建议:

  • 加强大模型的基础研究,降低训练和使用成本。
  • 开发更加易用和可解释的大模型。
  • 建立大模型的伦理规范,防止其被滥用。

周鸿祎强调,大模型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,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只有共同努力,解决这些挑战,才能让大模型技术真正走进大众生活,服务社会。

除了周鸿祎的观点,业界人士也对大模型的未来发展表达了看法。

  • **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、清华大学教授唐杰表示,**大模型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,但其落地应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。在未来,大模型技术将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,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。
  • **百度副总裁、百度研究院院长吴恩达表示,**大模型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,但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。未来,大模型技术将更加开放,更加易用,为更多开发者和用户所用。

总体而言,大模型技术正在快速发展,但其落地应用仍需破局。只有解决成本高、易用性差、伦理问题等挑战,大模型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,服务社会。

The End

发布于:2024-06-29 18:27:22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72度新闻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